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400-1598098

  • 1 alt=
  • 2 alt=
  • 3 alt=
  • 4 alt=
  • 1
  • 2
  • 3
  • 4

业界热点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业界热点 > 法律与美学短评

业界热点

法律与美学短评

更新时间:2024-09-12 07:57  发布:2018-05-17 10:51  文章来源:北京圣运律师事务所

文章简介:法律与美学短评提到法律,我们心里是威严、冰冷的印象;提到美学,我们认为它更多是生活化、审美化的情趣。前者追求逻辑、理性、公正、客观;后者追求超越、感性、享受、主观,因此两者通常被认为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其实相反,两者很多时候不但不冲突

法律与美学短评

      提到法律,我们心里是威严、冰冷的印象;提到美学,我们认为它更多是生活化、审美化的情趣。前者追求逻辑、理性、公正、客观;后者追求超越、感性、享受、主观,因此两者通常被认为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其实相反,两者很多时候不但不冲突,而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比如,法律文书要逻辑严谨、体现法律的审慎,这是法律所追求的效果,但这样的效果不能不借助美学得以实现,它需要简明凝练的语言、整洁大方的布局,甚至要求对字体、字号、颜色等进行恰当的分配。再比如,作为法律的捍卫者和执行者,法官享有法律赋予的威严,但这种威严需要借助依据美学价值所设计的法院建筑、符合大众威严审美的法袍、渲染庄严气氛的法官座椅等来实现。此外,法律文化的呈现也包含着美学上的追求,正义女神像即是最鲜明的例证。


       正如德国法哲学家拉德布鲁赫所说,"法律可以利用艺术,艺术也可以利用法律。同所有的文化现象一样,法律也需要形象的表达方式:语言、表情、服装、符号、建筑等。和所有生动的形象表达方式一样,法律的形象表达也会受到美学的评价。"

       众所周知的文学巨人歌德,1765年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专业,但他发现自己更感兴趣的是文学、绘画领域。毕业回到故乡后,歌德一面当律师,一面写作,直到最后彻底转向写作领域。他耗时数十年写出的《浮士德》是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书中塑造的孜孜以求、永不满足、释放生命最大限值的浮士德形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浮士德》问世以后,还被莫扎特、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音乐家谱写成大量的音乐作品。从歌德一生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法律与艺术、美学等不可忽略的勾连。在书中,歌德探讨了大量的法律问题,关于法律,歌德写到:

法律和规则世代继承,

仿佛永治不愈的疾病,

 它们从上一代到下一代,

   从一处到另一处渐次推行。

      理智变成荒谬,善行变成灾难;

可悲的是你们子孙后代!

  至于我们生来就有的权利,

可惜,从来就无人问起。

        以诗歌、小说等形式探讨法律问题,是包括阿纳托尔·弗朗斯、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内的文学家偏好的表达形式,这种表达方式更多的体现了对于法律的超越。无论这种超越过于浪漫、荒谬也好,或看起来虚伪缥缈、无构建意义也好,往往表达出作者对法律和制度更加深刻的认识,是一种必要的超越。如果说法律和制度代表的是法治理想追求的当下,艺术和美学则为法律装上了翅膀,并为其指引真、善、美的方向。

        对于法律与艺术的关系,拉德布鲁赫说:"如果一个好的法学家没有在其职业生涯的每一瞬间都充分意识到他的职业所隐含的可疑性,那么他就不再是一个好的法学家了。只有那些不懂艺术的人才会在任何时候都认为自己无疑是对人类社会有益的一分子。"这是对于职业法律人意味深长的警醒:法律并不是冰冷的条文,它必然包含对于现实世界的超越和对理想社会的思考,如果没有美学、艺术的追求,法律将会失去方向。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法律人应当同时是工匠和艺人,是法律艺术的创造者。

       在现实中,我们也看到法律与美学并未割裂开来的痕迹。在美国,本科学习音乐、绘画的学生可以申请进入法学院学习,取得法律专业的学位。反之,在我们国家,则很少听到本科学音乐、绘画的学生进入法学院学习的案例。艺术专业与法律专业过于分离,就不能让两个学科、两种思维方式互取所长,也就不能培养出更多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兼具的人才,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遗憾。





页面浏览:1138
文章编辑:李站波律师
内容审核:圣运律师

上一篇: 在美国,土地"掘地三尺"也是我的!
下一篇:"三改一拆"背景下,浙江农民的中国梦将何去何从?
热门阅读
相关推荐
更多>>

天津征收、拆迁律师团队

更多>>

圣运律师团队

首页 - 关于圣运 - 联系我们